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购物车
    0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在农业供给侧改革中的关系

    信息发布者:一颗小石头
    2017-07-15 22:49:55   转载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在农业供给侧改革中的关系

    农业新闻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政府越位干预,新的机制、制度和服务供给不足,是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产生诸多矛盾的根源。因此,必须把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农产品价格形成、农业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政府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和创新,建立机制,完善政策,健全制度,加强服务,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一个宽松的政策和生态环境。

    从农产品价格和市场竞争力角度看,2004年之后,我国逐步形成了对主要农产品小麦和稻谷实施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对玉米实施临时收储政策,对农业生产者逐步实施了良种、种粮、农机和农业生产资料等“四大补贴”等一系列政策,对于促进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增产、农民增收,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负面影响日益凸显,随着土地和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升,为了保障农民受益,国家不断提高最低收购价或临时收储价格,使政策性收储价格刚性上升,形成了左右市场的价格,屏蔽了市场定价作用的发挥,导致国内外价格差距日益扩大,进口农产品过度增加,国内粮食增产后,由于缺乏市场竞争力,纷纷进入国家粮库,政府财政压力增大。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要发挥市场作用,使农产品价格由供求决定,反映供求的变化,使市场机制在价格中起决定性作用,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另一方面要政府不断进行政策调整,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财政投入多向农业科研、技术推广和基础设施等“绿箱”领域倾斜。因品种施策,渐进式改革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建立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格,并根据市场价格波动适当上下调整。棉花和大豆实行目标价格,国家只对市场价格与目标价格的固定差距(85%)给予补贴,既鼓励农户种植大豆,又使农户按市场需求调整生产结构和规模,不允许进口大豆转做食品,使国内大豆市场稳定,同时增加大豆种植的科技含量。由于玉米等农产品实行市场定价,农产品价格下降,国家一方面根据市场价格,实行财政补贴政策,另一方面通过政策支持,推进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

    从供给质量和农产品供需角度看,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粮食供给满足不了需求的要求,因此,多年来我国形成了的以片面追求农产品数量为动力机制的政策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如为了让农民生产出更多数量的农产品,国家制定了政策支持体系,并且随着成本的提升,提高收购价格,保障农民收入,农业科技资源的投入也向高产品种选育及技术推广倾斜。由于把农民生产农产品数量与收入增加直接挂钩,农民生产农产品时更多地追求数量,很少追求质量,也不考虑市场需求,造成农产品供给质量不高,供需结构失衡。

    当前重要农产品虽然供给充裕,但与居民消费快速升级的要求,与日益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不相适应,造成供给侧结构性矛盾。面临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必须实现农产品生产由单纯追求数量向追求供给质量、满足市场需求、增加农民收入和保护资源环境等多元化方向跃升。以市场化倒逼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优化产品结构、品质结构和产业结构,使农产品供给向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使我国农业供给向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转变,向农业多功能发展的需要转变,提升农业的市场化程度和增强市场竞争力。

    政府的作用关键在于建立优质优价机制,不断完善政策。如稻谷、小麦继续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在执行中一定实行优质优价政策,托市收购价格的决定不仅包括营养含量和纯度,还包括水分和杂质等成分,地下水消耗过度地区和重金属污染等不适宜生产的地区,不实行托市收购政策。在这些地区国家投资改善环境,重新配置资源,促使农民提高产品质量。农业的科技投入不仅应重视良种、设施、种植技术等物质性因素,还应注重培养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

    从农业生产要素市场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前提条件是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我国农村的市场化程度远远落后于城市,并没有形成城乡一体的劳动力、资金、信息、土地等市场体系,农业生产要素的配置不能完全通过供求双方的竞争来形成,加重了农产品供给侧的矛盾。主要表现为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不明晰,以致土地和生态资源的市场交易和市场配置能力不足。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当前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的保障水平低、范围狭窄、资金不足。城乡一体的户籍制度还没有建立,目前大多数地方政府对农民的就业培训,不仅培训经费不足,而且缺乏计划和产业支撑,金融市场化发展滞后,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仍然有限,民间资本并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农村金融的服务产品有限和服务方式单一,农民农业信贷难、抵押难和保险难等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农村金融服务不能有效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政府应通过制度创新,建立一个符合市场化要求的制度环境,促进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为市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第一,进一步完善户籍制度。在充分考虑各类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的基础上,逐步使常住人口都能享受到基本公共服务。取消就业市场的户籍歧视,保障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权利,获得相同的待遇,加强对进城农民工的职业培训。第二,完善土地制度改革。逐步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确权、登记和颁证,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第三,不断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充分调动民间资本的积极性,发展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多元农村金融服务机构,运用财政、税收等政策,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更多投向农村,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同时,政府还应进一步加强城乡一体的教育制度、卫生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创新,通过上述改革,提高市场对农业生产要素的配置能力和配置效率,为增强农业的创新驱动能力提供强劲支撑。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